English

百年名校起春潮

1999-01-20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 斐 通讯员 周超凡 我有话说

在武汉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、珞珈山下,坐落着一所百年名校——国立武汉大学。它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立的自强学堂(1893年),1928年7月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始定此名。105年来,武汉大学因造就大批优秀高级人才而享誉海内外。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间,她因大胆改革而被誉为“全国高校中的深圳”。1995年,被国际科学界权威期刊——《科学》周刊评为中国最杰出的13所大学之一。

构筑特色:培养创新型人才

在武汉大学新校门前的石墙上,印着醒目的校训:自强、弘毅、求是、创新。正是这8个字涵盖了武大人的信仰和追求,诠释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人才观。武汉大学也从不讳言这一点:武汉大学向社会输送的高层次、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应是具有宽口径、厚基础、高素质、创新型特点的高级专门人才。
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为构筑自己的特色之路,自1978年以来,武汉大学先后四次进行全程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和改革,每一步都体现武汉大学一贯的思路和指导思想。副校长胡德坤从五个方面向记者介绍这些改革:

——拓宽专业面、淡化专业界限。按一级学科打通基础,前两年半的时间打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,后一年半时间进行专业培养,形成相互覆盖的基础厚、口径宽的专业培养方案;

——改革课程体系,更新教学内容,精减课时。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,更新内容,减少学时,专业学制学时减少到2600学时以内;

——强化计算机和外语教学,每个专业在课程体系中,对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做到4年不断线,计算机由学期课改为学年课,并增加上机实习数;加强公共外语课,并作为必修;

——加强能力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,将学生的课程结构调整为普通教育课、公共必修课、专业必修课、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五大块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由7∶3降到6∶4以下。各专业方案都对学生应修习的文化素质课作出具体规定,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20个学分才能毕业;

——严格考试纪律,加强考试各环节管理,取消补考和试读制度。学校规定,一学期有4门必修课不及格或累计5门必修课不及格者,予以退学。

校长侯杰昌认为:教学改革,说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,是否有利于多出人才,出优秀人才是检验教学改革成败的标准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,武汉大学每一步都迈得稳健有力,每一步都为以后奠定更坚实的基础。

“创”字当先:被誉为“教育特区”

翻开武汉大学的校历,记者发现武汉大学和高校改革许多“率先”连在一起: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学分制、导师制、主辅修制、双学位制和插班生制……“敢为天下先”,已成为武汉大学一种秉性、智慧和眼光。

在武汉大学,记者听到最多的是“特区效应”。我国有“经济特区”,在武大,则有“教育特区”。武大人认为,“未来的基础人才应该是具有科学素养、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人才。就人文科学人才来说,要培养出既能面向现代化,扎根中国土壤,又能与世界对话,面向世界未来的专家学者,就必须消除文史哲过早地分专业培养、致使学生的根基不深厚、基础不扎实的弊端,实行打通培养。”这就是眼光。为此,武汉大学在认真进行数学、化学、生物、史学、哲学等国家基地班建设的同时,把中文学科也按基地班的要求建设,对人文实验班实行分段学制,将整合与分流培养相结合,采取厚基础、宽口径、高素质的“宝塔式”培养方式,建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,选派教学经验丰富、学术造诣高的高级职称教师授课。另外,还对基地班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基础学科奖学金,实行中期淘汰制。实践证明,实验班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比较厚实,而且思维活跃、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,学习成绩普遍高于文、史、哲三系同届学生。

年轻的校党委副书记胡树祥对记者说:“教育特区”的成功引发了新一轮理科专业结构调整:依托原有基础学科专业、发展一批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专业,并实行文理工交叉渗透,还在数、理、化、生等基础学科专业设置了一批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方向。

从而使单一培养基础研究、教学人才的办学模式成功地转向培养适应经济、技术、管理、生产等应用部门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应用型人才。

敢创,并不是“瞎闯”。教学改革既需要有历史眼光,又要有时代洞察力,注重认识和把握教学规律,按教育规律办事,寻找符合教育规律的新的教学行为方式的着眼点,立足点和生长点;这是避免教学改革走弯路,提高教学改革成效的唯一途径。

特色之核:以人为本

武汉大学为什么能坚持改革不动摇呢?校党委书记任心廉说:古人云: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武汉大学不靠天时,不仗地利,靠的是抓管理,抓运行机制,抓运行机制中的人。

为多出人才,出优秀人才,学校用“邓小平理论”武装师生的头脑,使这个先进的理论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,外化为青年学生的行为,为大学生成长及时补充养分,保证了大学生的成才方向。

为多出人才,出优秀人才,学校灌输“教学相长”的古训,采取各种措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。在教师教课方面,建立激励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估制度:对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在职务评职中实行倾斜政策,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老师,在职称评聘,工资晋升和评选先进方面给予照顾;同时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和课程教学质量学生评估制度。在学生学习方面,进一步完善学分制,建立各种奖学金,除专业奖学金,校友奖学金等20多个奖学金外,还对学习、科研成果优秀的学生,配备高级职称教师作导师,特别加以培养。

为多出人才,出优秀人才,学校举起“素质教育”的大旗,让学生高扬个性,发挥潜能。较早实现文理科课程互选;较早地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音乐、大学美术、大学书法等课程。在此基础上,设计规划了人文科学类、社会科学类、思想政治教育类、语言类等七类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。与第一课堂教育相配套,多层次开展大学生文化学术活动:学术讲座、报告常办不衰;科技和科研活动蓬勃开展;高雅艺术进校园,进课堂。

崇尚科学、追求真理、民主开放的学术氛围和“自强、弘毅、求是、拓新”的优良学风,催开一朵朵成功的花:1995年和1997年的两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竞赛,该校均获得“优胜杯”;连续两届获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大赛特等奖、一等奖;在1998年首届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,“建昊奖学金”的100名得主之中,武大的学子榜上有名。在全国各类文艺大赛中,武大选手屡屡蟾宫折桂、载誉而归……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